【持有至到期投资现在叫什么】在会计实务中,随着会计准则的不断更新和调整,一些原有的会计科目名称也会发生变化。其中,“持有至到期投资”这一术语近年来在新会计准则下有所调整,其名称也发生了变化。
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变化,本文将从定义、变化原因及当前名称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直观展示相关信息。
一、
“持有至到期投资”是过去用于描述企业持有的、有明确到期日且企业意图并有能力持有至到期的债务工具的投资。根据原《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——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》的规定,这类投资属于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。
然而,随着《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(2017年修订)》的实施,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(IFRS 9)的引入,我国会计准则也进行了相应调整。新准则对金融资产的分类进行了重新划分,使得“持有至到期投资”这一名称不再适用。
目前,该类投资被重新归类为“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”,或根据具体情况划分为“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”。
二、对比表格
项目 | 原名称:持有至到期投资 | 现名称: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|
定义 | 企业持有至到期的债务工具,意图并有能力持有至到期 |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,通常包括债券等固定收益工具 |
计量方式 | 摊余成本计量 | 摊余成本计量(部分情况可能按公允价值计量) |
会计准则依据 | 《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(2006)》 | 《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(2017年修订)》 |
是否允许重分类 | 不得重分类 | 可根据业务模式变更进行重分类 |
公允价值变动处理 | 不计入损益 | 一般不计入损益,但部分情况可能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|
三、总结
“持有至到期投资”这一名称已逐步被“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”所取代。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趋势,也更符合现代企业对金融资产管理和信息披露的要求。
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最新的会计准则进行账务处理,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合规性。对于投资者和财务人员而言,了解这些变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金融资产类别的区别,可参考最新版的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指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