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东山再起这个典故出处】“东山再起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或力量。它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人物谢安,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。以下是对该典故的总结与整理。
一、典故出处总结
“东山再起”出自《晋书·王羲之传》中的一段记载,但更直接的来源是《世说新语·排调》中的故事。这个成语最早是用来形容谢安在隐居东山之后,再度出仕并取得成就的经历。
谢安是东晋时期的名士,才华横溢,但在政治上一度选择隐退,居住在会稽郡的东山,过着闲适的生活。后来,国家需要他出山辅政,他重新出仕,最终帮助东晋稳定了局势,并在淝水之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。因此,“东山再起”便成为他人生转折点的象征。
二、相关资料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东山再起 |
出处 | 《世说新语·排调》、《晋书·王羲之传》 |
典故人物 | 谢安 |
出处时间 | 南朝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》(约公元5世纪) |
原意 | 指谢安隐居东山后再次出仕,重获功业 |
现代引申义 | 失势后重新崛起;失败后再次成功 |
相关事件 | 淝水之战(383年),谢安指挥成功 |
文化影响 | 成为中华文化中“逆境重生”的象征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形容个人或组织在低谷后重新崛起 |
三、结语
“东山再起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坚韧不拔、知难而进的价值追求。谢安的故事告诉我们,即使在人生低谷,只要保持信心与智慧,依然可以迎来新的转机。这一典故至今仍被广泛使用,激励着无数人面对困境时勇敢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