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陈陈相因的意思】“陈陈相因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汉书·食货志》:“民者,土之子也;土者,民之母也。故曰:‘民以食为天’。今农夫不事耕稼,而务商贾,是以国用不足,谷粟不登,陈陈相因。”原意是指粮食年年积压,陈旧的粮食堆叠着,新粮又不断加入,形成一种循环堆积的现象。后引申为沿袭旧习、因循守旧,缺乏创新和变革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含义 |
陈陈 | 陈旧的、过去的 |
相因 | 相互继承、延续 |
整体意思是:旧的事物不断延续,没有变化,缺乏更新和进步。
二、成语来源
- 出处:《汉书·食货志》
- 原文:“民以食为天……陈陈相因。”
- 背景:古代农业社会中,粮食储备过多,导致流通不畅,影响经济发展。后来用来比喻制度、思想、行为等方面的保守与停滞。
三、成语用法
使用场景 | 示例 |
形容制度或政策落后 | “这个公司管理制度陈陈相因,难以适应市场变化。” |
描述思想观念保守 | “他的思维陈陈相因,无法接受新事物。” |
指行为方式老套 | “这部电影的情节陈陈相因,缺乏新意。” |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词语 |
近义词 | 因循守旧、墨守成规、固步自封 |
反义词 | 推陈出新、改革创新、与时俱进 |
五、使用注意
- 适用对象:多用于批评制度、思想、行为等缺乏创新的情况。
- 语气色彩:偏贬义,强调停滞不前。
- 搭配习惯:常与“制度”“思想”“做法”等词连用。
六、总结
“陈陈相因”是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的成语,最初描述的是粮食积压的问题,后演变为形容因循守旧、缺乏创新的状态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一成语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思进取、拒绝改变的行为或制度。它提醒人们要勇于突破传统,积极求变,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陈陈相因 |
含义 | 因循守旧,缺乏创新 |
出处 | 《汉书·食货志》 |
用法 | 批评制度、思想、行为等 |
近义词 | 因循守旧、墨守成规 |
反义词 | 推陈出新、改革创新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