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掉书袋一词有何典故】“掉书袋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喜欢卖弄学问、引经据典、说话或写作时过多引用古书内容,显得迂腐或不切实际。这个词语虽然听起来有些贬义,但其背后却有一个有趣的典故。
一、成语出处与典故
“掉书袋”最早见于宋代的笔记小说中。据《宋史·刘温叟传》记载:
> “温叟性谨厚,每奏对,未尝以己意,必引古义为证。时人目之曰‘掉书袋’。”
意思是说,刘温叟在向皇帝奏报时,总是引用古代的经典和文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,从不凭空臆断。虽然他的做法体现了严谨治学的态度,但当时的人却觉得他过于拘泥,因此称他为“掉书袋”。
后来,“掉书袋”逐渐演变为一个带有讽刺意味的词语,用来批评那些喜欢搬弄典籍、卖弄文采的人。
二、成语含义及用法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掉书袋 |
拼音 | diào shū dài |
出处 | 宋代《宋史·刘温叟传》 |
含义 | 形容人喜欢引用古书内容,卖弄学问,显得迂腐或不切实际 |
用法 | 多用于批评别人言辞繁复、脱离实际,或过度依赖古籍 |
近义词 | 咬文嚼字、卖弄文采、引经据典 |
反义词 | 简明扼要、通俗易懂、言之有物 |
三、现代使用与演变
在现代汉语中,“掉书袋”虽然仍保留了原有的讽刺意味,但在某些语境下也可以作为褒义使用,比如称赞某人博学多才、知识丰富。不过,大多数情况下,它仍然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,尤其是当一个人在表达时过分依赖古籍、缺乏实际内容时。
四、总结
“掉书袋”一词源于宋代对一位学者行为的描述,最初是对严谨治学态度的记录,后逐渐演变为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成语。它提醒人们,在学习和表达时,既要注重知识的积累,也要注意语言的实用性和表达的简洁性,避免陷入“掉书袋”的误区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“掉书袋”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,或了解其他类似成语的典故,可继续关注相关话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