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垂拱意思和来源是什么】“垂拱”一词在汉语中常用于历史、文学或政治语境中,具有特定的含义和文化背景。以下是对“垂拱”一词的详细解释,包括其含义、来源及用法。
一、
“垂拱”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词语,最早见于古代文献,多用于描述帝王治理国家的状态。字面意思是“垂下衣袖,拱手而立”,象征着君主无为而治、以德服人的政治理念。在历史上,“垂拱”常被用来形容盛世或太平时期,尤其是指皇帝在位期间国家安定、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。
该词不仅出现在正史中,也常见于诗词、文章中,表达对理想政治状态的向往。理解“垂拱”的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古代政治文化和文人思想。
二、表格形式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 | 垂拱 |
拼音 | chuí gǒng |
字面意思 | 垂下衣袖,拱手而立;象征君主无为而治 |
引申含义 | 指帝王治理国家的理想状态,强调以德治国、天下太平 |
出处 | 最早见于《尚书》《汉书》等古籍,如《汉书·武帝纪》:“垂拱而治。” |
使用场景 | 历史文献、诗词、政论文中,用于描述盛世或理想政治状态 |
文化内涵 | 体现儒家“无为而治”的思想,强调君主的德行与仁政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文学作品或历史研究中,较少直接用于日常语言 |
三、结语
“垂拱”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词汇,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哲学意义。它不仅是对帝王治国方式的描述,更是对理想社会状态的一种寄托。了解这一词语的来源与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政治思想和文化传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