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学》作为儒家经典“四书”之一,是古代士人必读的重要典籍。它不仅在思想上影响深远,其文字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哲理深度。然而,许多人对《大学》的具体内容并不熟悉,甚至对其出处和作者存在误解。那么,《大学》的原文到底是什么?它又是如何流传至今的呢?
《大学》最早见于《礼记·大学》篇,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子所作,后经朱熹整理并列为“四书”之一。全篇虽短,但内容精炼,围绕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核心思想展开,提出了“明明德”“亲民”“止于至善”等重要理念。
以下是《大学》的原文:
> 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
>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
> 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
>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。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。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,未之有也。
这段文字虽然简短,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。它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,并将个人的道德完善与国家治理紧密联系在一起,体现了儒家“内圣外王”的理想。
需要注意的是,现代人阅读《大学》时,常常会因为语言古奥而感到困难。因此,许多学者和教育者都致力于对其进行通俗化解读,以便让更多人能够理解其中的思想精华。
总之,《大学》不仅是古代士人的精神指南,也是今天人们提升自我、追求人生理想的重要参考。了解它的原文,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其思想内涵,从而更好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