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表现】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(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, ICP)是一种在妊娠中晚期出现的以瘙痒和胆汁酸升高为特征的肝脏疾病。该病虽不危及孕妇生命,但可能对胎儿造成一定风险,如早产、胎死宫内等。以下是对该病临床表现的总结与分析。
一、临床表现总结
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主要症状是皮肤瘙痒,通常出现在妊娠中晚期,尤其是孕晚期。此外,部分患者可伴有黄疸、肝功能异常等表现。该病具有一定的复发性,多在分娩后自行缓解。
以下是ICP常见的临床表现:
临床表现 | 描述 |
皮肤瘙痒 | 最常见症状,多为全身性,尤以手掌、脚掌最为明显,夜间加重 |
黄疸 | 部分患者出现轻度黄疸,表现为皮肤或巩膜发黄 |
肝功能异常 | 血清转氨酶(ALT、AST)升高,胆汁酸水平显著升高 |
恶心、乏力 | 少数患者有轻微消化道症状,如恶心、食欲减退 |
羊水过多 | 与胆汁酸升高有关,可能导致羊水过多,增加分娩难度 |
早产风险增加 | 可能导致胎儿过早出生,增加新生儿并发症风险 |
胎儿窘迫或胎死宫内 | 在严重病例中,可能引发胎儿缺氧,甚至胎死宫内 |
二、典型特征与诊断要点
- 发病时间:多发生于妊娠中后期,尤其是28周以后。
- 瘙痒特点:无皮疹,瘙痒剧烈,影响睡眠,常为首发症状。
- 实验室检查:血清胆汁酸水平升高是主要诊断依据,同时伴随转氨酶升高。
- 病程特点:病情一般在分娩后1~2周内自行缓解,部分患者可复发。
三、注意事项
虽然ICP本身不严重,但其对胎儿的影响不容忽视。因此,孕妇一旦出现瘙痒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,进行相关检查,以评估病情并采取必要措施,如监测胎儿情况、控制瘙痒、必要时提前分娩等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虽属妊娠期常见疾病,但仍需引起重视。及时识别和处理有助于降低母婴风险,保障妊娠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