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伧父词语意思是什么】“伧父”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语,常见于古代文献或文言文中。它在不同语境下可能有不同含义,但通常带有一定的贬义或轻蔑意味。以下是对“伧父”一词的详细解释与总结。
一、词语释义
“伧父”一词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,多用于指代南方人,尤其是吴地(今江苏一带)的百姓。由于当时北方士族对南方文化存在偏见,因此“伧父”常带有地域歧视色彩。
此外,“伧父”也可泛指粗俗、无礼之人,有时用于讽刺或贬低他人,带有明显的轻视语气。
二、词语用法与出处
出处 | 用法示例 | 含义说明 |
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 | “王导谓曰:‘伯仁,尔何以不早言?’伯仁曰:‘我欲作伧父耳。’” | 表达一种自嘲或无奈的情绪,意为“我想做个粗俗的人”。 |
《晋书·王导传》 | “昔刘琨为胡所围,每叹曰:‘中原士庶,未尝见此。’而今江东之士,亦复如此。盖其风流已尽,徒存伧父而已。” | 用来批评南方士人缺乏气节,只知享乐。 |
古代文言作品 | “伧父无知,妄自尊大。” | 用于形容粗鄙之人,带有贬义。 |
三、现代使用情况
在现代汉语中,“伧父”一词已较少使用,主要出现在文学研究或古籍阅读中。由于其带有地域歧视和贬义色彩,现代人使用时需格外谨慎,避免冒犯他人。
四、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词性 | 名词/代词 |
含义 | 原指南方人,后引申为粗俗、无礼之人 |
语境 | 多用于古代文言,带有贬义或讽刺意味 |
现代使用 | 较少,主要用于学术或文学语境 |
注意事项 | 避免在日常交流中使用,以免引起误解或冒犯 |
如需进一步了解“伧父”的文化背景或相关历史人物,可参考《世说新语》《晋书》等古籍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