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未发之中是什么意思】“未发之中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哲学,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概念。它常出现在《中庸》等经典文献中,用来描述一种内在的、尚未显现的状态或境界。这一概念在不同哲学流派中有不同的解释,但其核心含义是关于“中”与“未发”的关系。
一、
“未发之中”字面意思是“尚未发动的中道”。这里的“中”并非指位置上的中间,而是指一种合乎天理、自然、道德的理想状态;“未发”则表示这种状态尚未被外在行为或情绪所触动,处于一种平静、纯粹的初始状态。
在儒家思想中,“未发之中”被认为是人的本心、本性,是道德修养的起点。当人处于“未发之中”时,内心没有偏颇、没有欲望干扰,能够保持清明和正直。随着外界事物的触发(即“已发”),人的心志可能会偏离原本的“中”,因此需要通过修养来回归“未发之中”。
二、表格对比
| 概念 | 含义 | 来源 | 哲学意义 | 实践作用 |
| 未发 | 尚未被外物触动的状态 | 《中庸》 | 表示内心尚未受到外界影响的原始状态 | 是修身养性的基础 |
| 中 | 合于天理、中正平和的状态 | 《中庸》 | 强调不偏不倚、恰到好处 | 是理想的人格境界 |
| 未发之中 | 未受外扰的中正状态 | 《中庸》 | 代表人的本心、本性 | 是道德修养的目标 |
| 已发 | 外界刺激后产生的心理反应 | 《中庸》 | 表示心志因外物而变化 | 需要通过修养回归“中” |
三、结语
“未发之中”不仅是古代哲学家探讨人性与道德的重要概念,也对现代人理解自我、提升修养具有现实意义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,应时刻保持内心的清明与中正,努力回归最初的“未发之中”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