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童山濯濯的意思是什么】“童山濯濯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山岭上没有植被覆盖,光秃秃的样子。这个成语出自《诗经·小雅·天保》:“如月之恒,如日之升,如南山之寿,不骞不崩。如松柏之茂,无不尔或承。”虽然原意并非直接描述山的荒秃,但后人引申为“童山濯濯”,用来描绘山地缺乏树木、草木稀少的状态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童山濯濯 |
| 拼音 | tóng shān zhuó zhuó |
| 出处 | 《诗经·小雅·天保》(引申用法) |
| 字面意思 | “童”指光秃,“濯”是洗的意思,合起来指山光秃无草木 |
| 引申含义 | 形容山地荒凉、缺乏植被,也比喻环境恶劣或资源匮乏 |
| 使用场景 | 多用于描写自然景观或比喻社会、经济等领域的贫瘠状态 |
二、成语解析
“童山濯濯”中的“童山”指的是没有树木的山,而“濯濯”则表示光秃、干燥的样子。整体来看,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山地因长期缺乏植被而显得干枯、荒凉的景象。
在古代文学中,这种表达往往带有对自然环境的感慨或对人类破坏生态的批判意味。例如,在描写战乱后的荒凉景象时,常用“童山濯濯”来形容土地的贫瘠与荒芜。
三、使用示例
1. 自然描写:
这座山峰常年干旱,草木不生,真是童山濯濯,令人唏嘘。
2. 比喻用法:
他创业初期资金匮乏,可谓童山濯濯,全靠自己一点点积累。
四、常见误用
- 误用一: 将“童山濯濯”理解为“山上有水”。
实际上,“濯”是“洗”的意思,但在这里是形容山的“干枯”而非有水。
- 误用二: 用于形容城市繁华。
此成语多用于描写荒凉、贫瘠的景象,不宜用于正面描写。
五、总结
“童山濯濯”是一个具有强烈画面感的成语,常用于描绘山地荒凉、植被稀少的状态。它不仅可用于自然描写,也可作为比喻,用于形容资源匮乏或环境恶劣的情况。在写作中,若能准确运用,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
原创内容声明: 本文为原创文章,内容基于对“童山濯濯”成语的深入分析与整理,避免AI生成内容的重复性与模式化,力求提供真实、有用的信息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