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踬躅词语意思是什么】“踬躅”是一个较为文言的词语,常见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。它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,但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内容。以下是对“踬躅”一词的详细解释。
一、词语总结
“踬躅”是一个形容词或动词,常用来描述人在行走时因障碍而停滞不前的状态,也可引申为内心犹豫、进退两难的情境。该词多用于描写人物在困境中的状态,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。
二、词语解析
| 词语 | 赳躅 |
| 拼音 | zhì zhú |
| 注音 | ㄓˋ ㄓㄨˊ |
| 词性 | 动词/形容词 |
| 基本释义 | 1. 脚步受阻,不能前进; 2. 心情迟疑、犹豫不决。 |
| 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、《文选·左思〈咏史〉》等古籍 |
| 现代用法 | 多见于文学作品或古文研究中,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 |
| 同义词 | 迟疑、徘徊、踌躇 |
| 反义词 | 坚定、果断、前行 |
三、例句分析
1. 古文例句
“行则趑趄,止则蹢躅。”
——出自《文选·左思〈咏史〉》,意为:走一步就犹豫,停下来也徘徊不前。
2. 现代仿写
他在人生的选择面前,显得十分踯躅,不知该如何决定未来方向。
四、结语
“踬躅”虽非现代常用词汇,但在阅读古文或欣赏古典文学时,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作者情感与文章意境。它不仅描绘了行动上的阻碍,也反映了心理上的挣扎,是古代文人表达内心矛盾的重要方式之一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古文词汇,可继续关注相关学习资料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