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于令仪不责盗文言文翻译】一、文章总结
《于令仪不责盗》是一篇出自宋代笔记小说的短文,讲述的是于令仪面对一个小偷时,没有选择责骂或惩罚,而是以宽容和智慧的方式处理了这件事。文章通过这一事件,展现了于令仪的仁厚与远见,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“德治”的重视。
文中于令仪虽然发现有人偷了他的财物,但他并没有立即揭露或惩罚对方,而是以一种温和的态度与小偷对话,最终让小偷悔过自新。这种做法不仅避免了冲突,也体现了儒家提倡的“以德服人”的思想。
二、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对照表
| 原文 | 翻译 |
| 于令仪者,尉氏人也。 | 于令仪是尉氏县的人。 |
| 尝夜读书,有盗入其室。 | 有一次他在夜里读书,有小偷进入了他的房间。 |
| 令仪不之觉,既去,乃呼其子曰:“吾家失物,汝可往寻之。” | 于令仪没有察觉,等小偷离开后,他叫来儿子说:“我家丢了东西,你可以去寻找一下。” |
| 其子遂往,果得其物于邻家。 | 他的儿子于是去寻找,果然在邻居家里找到了那些物品。 |
| 盗惧,不敢归。 | 小偷害怕,不敢回家。 |
| 令仪召之曰:“尔何故至此?” | 于令仪召来小偷说:“你为什么来到这里?” |
| 曰:“吾贫,不能自活,故为盗耳。” | 回答说:“我贫穷,无法养活自己,所以才做了小偷。” |
| 令仪曰:“吾亦贫,然吾不为盗。” | 于令仪说:“我也贫穷,但我不会做小偷。” |
| 遂以衣食资之,使去。 | 于是给了他衣服和食物,让他离开。 |
| 后数年,盗感其恩,遂自新。 | 几年后,小偷被他的恩情感动,于是改过自新。 |
三、内容分析
这篇文章虽短,但寓意深刻。于令仪的做法并非软弱,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处世之道。他没有因为一时的愤怒而采取激烈手段,而是用宽容与理解化解了一场可能的冲突。这不仅体现了他的仁慈,也展示了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。
从教育角度来看,这篇文章强调了“教化”胜于“惩戒”的理念,说明真正的道德教育不是靠严厉的惩罚,而是通过榜样和关怀来引导他人向善。
四、总结
《于令仪不责盗》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小故事,它告诉我们:在面对错误时,宽恕与理解往往比指责更有力量。于令仪的行为不仅挽救了一个迷失的灵魂,也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道德典范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文的思想内涵或与现代教育的联系,欢迎继续提问。


